知識產權犯罪侵犯著作權
IPR Daily,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新媒體
426.cn,60萬知識產權人的上網首頁
三、網絡服務提供行為侵犯著作權的刑法規(guī)制路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第十一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應當視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的“復制發(fā)行”,情節(jié)嚴重的,構成侵犯著作權罪。筆者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行為與作品上傳行為,本質上都屬于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作品的行為,可以視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的“復制發(fā)行”行為。
首先,網絡服務提供行為本質上是利用網絡技術促成或擴大作品傳播范圍的行為。實踐中,有觀點認為,信息網絡傳播權所直接控制的行為僅指作品內容提供行為,即將作品上傳或以其它方式置于向公眾開放的網絡服務器中,使公眾可以在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網絡服務提供者實施的服務提供行為屬于為服務對象傳播的作品在網絡上傳播提供技術、設施支持的幫助行為,不構成直接的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但作品在信息網絡上的傳播需要很多環(huán)節(jié),不僅包括初始的上傳行為,還包括后續(xù)的繼發(fā)傳播行為。而作品之所以能在信息網絡中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更多的是通過后續(xù)的搜索、鏈接等技術服務才得以完成。即使這種繼發(fā)傳播需要依賴于初始上傳作品的行為,但這不能改變其客觀上促成或擴大了作品傳播范圍的事實。如果沒有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的網絡傳播技術和行為,他人提供的作品便無法在信息網絡上進行傳播,網絡服務提供行為顯然是信息網絡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其納入到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之內,符合信息網絡傳播的實際。
其次,網絡服務提供行為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范圍。如果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范圍和邊界僅限于直接提供作品的行為,那么網絡服務提供行為本不應構成幫助侵權或間接侵權行為,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范圍。但實踐中,在網絡服務提供商明知是侵權作品仍進行深度鏈接等行為,屬于著作權侵權行為,并無爭議??梢?,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范圍不僅包括直接提供作品的行為,還包括后續(xù)的網絡服務提供行為,二者均屬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前者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積極權能,后者則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消極權能。
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行為是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依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guī)定認定其構成侵犯著作權犯罪。但在具體個案認定中,除了營利目的及客觀行為方面需滿足侵犯著作權罪的規(guī)定外,尤其應當注意網絡服務提供商主觀方面的判斷和把握。即網絡服務提供商必須明知或應知其通過搜索、鏈接等所傳播的作品是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侵權作品。因為網絡服務提供行為本質上是對初始的作品內容提供行為進行的再傳播,如果初始的作品內容提供行為不構成侵權,后續(xù)的網絡服務提供行為自然也不構成侵權。只有網絡服務提供商明知或應知其傳播的是侵權作品的情況下,才存在刑法介入的空間和可能。
【相關閱讀】:網絡服務提供行為侵犯著作權刑事責任探析(一)
【閱讀全文】:網絡服務提供行為侵犯著作權刑事責任探析(二)
來源:中國法院網
編輯:IPRdaily王夢婷
文章不錯,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