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daily 知識產權第一新銳媒體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連接IP變革者
兩岸"同仁堂"知識產權之爭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訴中華同仁堂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標專用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同仁堂藥鋪是享譽數百年的中華老字號店鋪,借助老字號這一歷史優(yōu)勢、長期以來成功的經營、廣泛持久的宣傳,"同仁堂"這一品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為廣大消費者所熟知。本案涉及在臺灣注冊的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大陸經營中突出使用"同仁堂"字樣及其宣傳用語是否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問題。從表面上看,該案涉及兩岸"同仁堂"之爭,因而引發(fā)社會公眾的關注,在2014年"4.26世界知識產權日"宣傳周期間,江蘇高院亦進行了網絡直播庭審,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旁聽公開開庭,且在庭后聽取了代表委員的意見。經審理查明,臺灣的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歷史上因客觀原因存在的兩岸"同仁堂"老字號均沒有任何歷史淵源,法院最終認定其行為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判決其停止侵權的同時,承擔100萬元的賠償責任,依法保護了同仁堂公司的知識產權及市場利益。
【裁判要旨】
境外設立的企業(yè)有權在大陸地區(qū)使用其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yè)名稱包括字號,但如果該企業(yè)在商業(yè)活動中突出使用該名稱,而與大陸地區(qū)同行業(yè)者核準注冊的商標及字號相同或相近似,導致消費者誤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某種特定聯(lián)系,且該企業(yè)主觀上亦有攀附故意,該行為構成商標侵權;同時該企業(yè)實施的虛假宣傳和商業(yè)抵毀行為亦構成不正當競爭。
【案件信息】
一審:南京中院(2013)寧知民初字第121號民事判決書
二審:江蘇高院(2014)蘇知民終字第0101號民事判決書
【案情摘要】
"同仁堂"是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公司)的注冊商標和商號,承載著同仁堂公司在長達三百四十多年的企業(yè)歷史中所積累的深厚商譽。早在1989年,"同仁堂"商標就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同仁堂"還在1995年、2006年先后被內貿部、商務部兩度認證為"中華老字號",在消費者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中華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科技公司)于2009年5月19日依中國臺灣地區(qū)法律設立。 2011年8月10日,同仁堂科技公司設立臺灣中華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代表處,業(yè)務范圍:從事與隸屬外國(地區(qū))企業(yè)有關的非營利性業(yè)務活動。該代表處于2013年1月22日被工商行政部門依法吊銷。
2012年8月,同仁堂公司發(fā)現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其網站頁面上標有"中華同仁堂"標識,且為模仿同仁堂公司的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同仁堂"文字。同仁堂科技公司還在其網站上自稱其為"正宗同仁堂",是"同仁堂"三百多年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同時稱同仁堂公司沒有"任何一份"同仁堂傳統(tǒng)藥方,并稱同仁堂公司"早已名存實亡"。此外,同仁堂科技公司還在常州市開設了"中華同仁堂"藥鋪,該店鋪內諸多布置突出"同仁堂",且在多處模仿同仁堂公司的店鋪設置。同仁堂公司主張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其網站和店鋪內外設置"中華同仁堂"標識,在字體、店鋪裝飾、企業(yè)歷史和文化等多方面對同仁堂公司進行模仿,足以使相關公眾對二者產生混淆,造成"同仁堂"馳名商標的淡化,侵犯了"同仁堂"注冊商標專用權;同仁堂科技公司自我標榜為"正宗本源",又對同仁堂公司進行貶低、詆毀,誤導公眾,損害了同仁堂公司的企業(yè)聲譽和形象,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同仁堂科技公司抗辯認為,"同仁堂"并非馳名商標,而且同仁堂科技公司是經同仁堂的傳人樂覺心授權使用的,其企業(yè)字號也經過國家工商行政機關認可,不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
【法院認為】
一、同仁堂科技公司突出使用"同仁堂"標識的行為,侵害了同仁堂公司涉案商標專用權
首先,借助老字號這一歷史優(yōu)勢、長期以來成功的經營、廣泛持久的宣傳,同仁堂公司擁有的涉案注冊商標長期為消費者熟知并認可,應被認定為馳名商標。
其次,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其設立的網站及店鋪中使用"中華同仁堂"標識,構成對"同仁堂"這一字號的突出使用,這一使用方式客觀上起到了標識商品(服務)來源的作用,會導致消費者誤認為其與同仁堂公司存在某種特定聯(lián)系,依法構成對同仁堂公司涉案注冊商標權的侵害。同仁堂科技公司主張"中華同仁堂"這一字號是樂覺心在臺灣授權其使用,并沒有事實依據。
再次,由于同仁堂科技公司理應知曉"同仁堂"與同仁堂公司密不可分,也理應知曉同仁堂科技公司單獨使用"中華同仁堂"或"同仁堂"文字,必然引起消費者將其與同仁堂公司產生誤認,從而對兩者提供的商品(服務)來源產生混淆,故雖然同仁堂科技公司有權在大陸地區(qū)使用其名稱包括字號,但就本案而言,其在大陸地區(qū)只能規(guī)范使用其企業(yè)名稱(全稱),而不能單獨使用"中華同仁堂"或"同仁堂"字號,同仁堂科技公司在網頁和常州設立的店鋪中使用"中華同仁堂"或"同仁堂"文字,顯屬故意攀附同仁堂公司及其注冊商標的聲譽,有違誠信原則,應予禁止。
二、同仁堂科技公司實施了虛假宣傳行為
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其網頁上使用"大清御用同仁堂"、"正宗御用同仁堂"字樣,并在有關"中華同仁堂介紹"及"公司簡介"稱:"民國四十二年樂氏家庭十三代樂崇輝來臺開立分號,于臺北市開封街成立'臺灣同仁堂'……。"其網站視頻內容中,多處有關同仁堂藥店以及楹聯(lián)的影像是在同仁堂公司經營的店鋪內拍攝,其在常州所開店鋪使用老字號"同仁堂"特有的楹聯(lián),店鋪內懸掛"毛主席接見同仁堂傳人"照片。同仁堂科技公司的上述宣傳行為,意在誤導消費者認為其與老字號"同仁堂"有著一定淵源,是"正宗同仁堂"。但同仁堂科技公司的設立既與同仁堂公司沒有關系,與最初樂氏創(chuàng)立的"同仁堂老藥鋪"也無任何淵源,其雖稱曾與樂氏后人樂覺心進行合作,但兩者之間的協(xié)議并未得到履行,故可以認定同仁堂科技公司與"同仁堂"這一老字號毫無關系,故同仁堂科技公司的宣傳構成虛假宣傳。
三、同仁堂科技公司對同仁堂公司實施了商業(yè)詆毀行為
同仁堂科技公司在其網站中稱:"文革結束后,同仁堂樂家老鋪名號則收歸國有并更名為北京同仁堂,因受當年中國官方限制而沒有任何一位樂家人及任何一份樂家老鋪藥方,北京同仁堂至此早已名存實亡",該信息使得消費者必然對同仁堂公司的產品是否從老字號"同仁堂"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的、正宗的產品產生懷疑,同仁堂公司的商譽因而受到損害,由于同仁堂科技公司明確認可其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上述言論屬實,故同仁堂科技公司發(fā)表上述言論,屬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惡意貶損同仁堂公司商譽,構成商業(yè)詆毀。
四、同仁堂科技公司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同仁堂科技公司侵害了同仁堂公司涉案商標權,同時實施了虛假宣傳和商業(yè)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法院綜合考慮同仁堂公司涉案注冊商標的知名度、商標許可使用費,同仁堂科技公司的侵權行為種類、主觀過錯程度、經營范圍和方式,同仁堂公司為本案訴訟所支付的律師費、公證費等事實,酌情確定同仁堂科技公司的賠償數額為100萬元。
一審判決:同仁堂科技公司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及因維權支出的合理費用100萬元;
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一審合議庭:梁永宏 張曉東 龔震
二審合議庭:王成龍 宋峰 曹美娟
來源:江蘇高院(微信) 編輯:IPRdaily 趙珍 -------------
IPRdaily歡迎大家投稿,分享生活、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投稿郵箱:iprdaily@163.com,或加微信helps120。
首屆知識產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國區(qū))大賽報名入口已正式開啟。具體方式請點擊屏幕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活動報名頁面進行報名。
文章不錯,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