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
原標題:藝術領域都有哪些尖端的“黑科技”?
藝術與科技看似冰火兩重天,但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一部藝術的歷史,也是一部科技的發(fā)展史。科技為藝術提供最前沿的材料和媒介,而藝術則為科技輸入新的靈感和養(yǎng)分。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所說,“科學與藝術,從山麓分手,又在山頂重逢”。藝術與科技的碰撞總是讓人心生期待。本文帶你走入9家藝術跨界科技的頂尖機構,不妨一起來看看藝術與科技的實驗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01
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林茨電子藝術中心
“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是歐洲最大最久的電子藝術節(jié)之一。它是一個巨大的業(yè)界聚會:藝術家、研究團隊、學院學生、技術公司或其他領域的商業(yè)公司、媒體等都會在一年一度的4天藝術節(jié)中來到林茨。如果能夠獲獎的話,那更是一個權威的認可,其地位堪比“電子藝術界的奧斯卡”。
“未來實驗室”與英特爾合作項目《無人機100》,音樂視覺裝置,2015
除了早在1979年創(chuàng)辦的電子藝術節(jié)之外,整個系統(tǒng)還包括1996年創(chuàng)辦的林茨電子藝術中心、1987年設立的電子藝術獎(Prix Ars Electronica)、未來實驗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對外展覽部(Ars Electronica EXPORT)及對接企業(yè)的定制方案部(Ars Electronica Solutions)等。整個體系側重于“藝術、技術與科學”的結合。
未來實驗室的AI Music項目
成立四十年來,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一直以“新技術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么?”作為宗旨,其議題涉及到各種高科技的前沿,譬如電腦動畫、人工智能和藝術、生物科技、基因編輯技術等等,并對這些技術進步的各個層面進行回應和反思。正如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的藝術總監(jiān)Gerfried Stocker所述,“讓我們興奮的不是科技,而是我們可以對它們做的事情”。
Deep Space項目
Man & Wah: CELESTON
02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
MIT media lab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
早在1980 年,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和前任校長杰羅姆·威斯納就共同創(chuàng)立了這所世界聞名的實驗室 ,異于其他傳統(tǒng)實驗室專注于某一專業(yè)領域的思路,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一直致力打破學科建制,涉獵科技、多媒體、科學、藝術和設計等多個領域,跨界混搭是它最擅長的手法。
該實驗室聚集了全球頂尖的專家和人才。電子墨水屏技術、XO Laptop百元電腦、樂高Mindstorms、Scratch編程語言、全息數(shù)字3D打印、仿生義肢等眾多高科技都誕生于此。因此這里也被稱為是世界最前沿的“黑科技”實驗室。
glowing silk(發(fā)光的絲綢)
可穿戴生物技術增強項目
“發(fā)明一個更好的未來”是實驗室的主旨,它的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以人為本。實驗室的成果都是些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前沿技術,突出體現(xiàn)在可穿戴計算(Wearable Computing)、可觸界面(Tangible Inter faces)和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等方面,這些技術都為如何提高人們生活、學習、表達自我、工作和娛樂的水平提供解決答案。
基于呼吸的音樂療法
假牙插座上的網(wǎng)格結構 Credit: Kevin Mattheus Moerman
實驗室在科技和藝術領域的跨界混搭的嘗試,為現(xiàn)代藝術家們提供了借鑒性的范本。理解、接受和運用科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未來藝術家的必然趨勢。如何利用科技開拓人類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xiàn)形式將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嘗試。
一種可穿戴的嗅覺顯示器,可監(jiān)視心肺信息并提升精神健康
社會和公共環(huán)境中的人機交互(HMI)
03
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ZKM
ZKM
《今日美國》將ZKM(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評為“最理想的在數(shù)碼藝術中沉浸自我的十大坐標之一”。德國國際廣播電臺(Deutsche Welle)在全德6500家博物館中選出10家“你值得了解的10座德國博物館”,ZKM亦名列其中。
ZKM位于德國卡爾斯魯厄,是一家跨學科的藝術博物館和新媒體研究機構。自1997年開放后,該機構已成為現(xiàn)代藝術和新興媒體技術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一個重要平臺。
ZKM
ZKM由2所博物館、2家研究所、1家圖書館和1家實驗室組成。憑借它們的資源,ZKM在探索跨學科項目和國際合作方面擁有寬廣的可能性。它將藝術與媒體的產(chǎn)出、研究、展覽、活動、協(xié)調(diào)和記錄納于一身。首任館長Helnrich Klotz教授,也是前法蘭克福建筑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他的設想是把ZKM建成一個“電子/ 數(shù)碼時代的‘包豪斯’”,繼續(xù)拓展德國藝術設計在1920-30年代的國際前沿探索和影響力。
池田亮司在ZKM 舉辦的個展“微觀/ 宏觀”現(xiàn)場
時至今日,ZKM 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將藝術領域的眾多方面融匯于一身的文化機構:其功能涵蓋了創(chuàng)造與研究、展覽與演出、教育與拓展、保存與修復等。一方面,它履行著與傳統(tǒng)博物館一致的收藏與展示職能;另一方面,通過對外邀請客座藝術家駐館創(chuàng)作,也通過自身的研究人員,ZKM 致力于為新藝術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既有展出,又有產(chǎn)出。因此,ZKM 才被稱作一個藝術中心,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
Deterritorialized Complexity – Visualizing Artworlds after 1989
Open Codes. Living in Digital Worlds
Michael Bielicky Perpetuum mobile
從1997年開館以來,ZKM舉辦的展覽在藝術類型上可謂無所不包,從裝置到建筑,從影像到游戲,從聲音到舞蹈,所涉及的創(chuàng)作媒介之多樣、動用感官之豐富,常規(guī)的現(xiàn)當代藝術展館難以匹敵。
The Art of Immersion III
04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也是萬維網(wǎng)的發(fā)源地。CERN的主要功能是為高能物理學研究的需要,提供粒子加速器和其它基礎設施,以進行許多國際合作的實驗。
作為國際最頂尖的實驗室之一,其旗下的藝術項目Arts@CERN也同樣讓人驚艷。Arts@CERN項目駐地項目起始于2011年,一直致力于藝術及科技領域的跨界互動。正如其網(wǎng)站中寫道:“原子物理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都探索著我們的存在,探討人類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及意義。"
Arts@CERN有兩個著名的駐地項目:對撞(Collide)項目:這是一個為期三個月、邀請藝術家在這個實驗室進行研究創(chuàng)作的項目,參加的藝術家將得到全額資助,獎金高達1.5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9.8萬元)。另一個加速(Accelerate)項目為期一個月,不限職業(yè),學者也可以訪問。
05
測量公社
Waag
測量公社
成立于1994年的測量公社,是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工社的工作以實驗室作為基礎,并分為教育、生態(tài)、生物技術、醫(yī)療等不同的特定主題。
Open Wetlab
公會其中一個分支實驗室Open Wetlab,專注研究生物科學和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他們提倡生物科學應與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利用藝術家、設計師和群眾的參與,創(chuàng)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劑的角色推進全球范圍內(nèi)的生物科技發(fā)展。其研究的對象是生命體,像植物、動物和人;現(xiàn)有的項目包括合成防彈皮膚、微生物研究、干細胞育種牙、開放基因組等。生物科學利用生命系統(tǒng)和生物體來發(fā)展和生產(chǎn)出有用的產(chǎn)品,藝術家則運用了這種科學實驗方法,以新的審美角度和直面生命體生長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的作品。
朱莉拉研究的防彈皮膚項目
測量公社一直將技術視為社會變革的工具,致力于探索實際的解決方案,以期在未來創(chuàng)造一個不同的世界。這項偉大使命也讓測量公社匯聚了廣泛的合作者:從普通市民、研究人員、教育者、技術人員到藝術家,設計師和管理人員等等。
奧隆·凱茨的“無害皮革”
06
法國“利?!毖袆?chuàng)中心
L'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IRI)
“利?!痹杏谂钇ざ怕曇粞芯恐行?,該中心創(chuàng)立于1969年,一直是蓬皮杜中心屬下的研究機構,2001年至2006年期間的負責人是哲學家斯蒂格勒。正是在斯蒂格勒領導下的聲音研究中心里誕生了“利?!薄K沟俑窭疹I導的聲音研究中心任務主要為圍繞著“愛好者”這個概念發(fā)展與應用新興的電子音樂技術,而“利希”的研究在其真正創(chuàng)立后的三年間(2006~2009)一直服務于蓬皮杜中心,研發(fā)聯(lián)結電影與“愛好者”的共享性網(wǎng)絡平臺,也有參與蓬皮杜中心的展覽實現(xiàn)。
研發(fā)的成果全部數(shù)據(jù)開源,其中“時間線”(ligne de temps)是主要并基礎的視頻音頻評論分析軟件,重心放在視覺化不同類型的評論,多樣化關聯(lián)及擴展評論深度的設置上。而另外兩個較為突出的成果,則是知識視覺化關聯(lián)軟件“連環(huán)”(Renkan)與基于法國境內(nèi)資源的多語種藝術數(shù)據(jù)檔案(Joconde Lab),后兩者同樣突出評論的類型識別、多樣關聯(lián)及深度擴展的技術與界面實現(xiàn),且與“時間線”可相互兼容。
Joconde Lab 網(wǎng)站截屏
2009年,“利?!闭姜毩⒂谂钇ざ胖行?,成為獨立非營利研究機構,主要以項目的方式接受資助。
“利?!钡难芯宽椖恐饕槍Φ膶ο笫窃赪eb2.0和社交網(wǎng)絡的語境下成長起來的公眾,并探索數(shù)字網(wǎng)絡技術環(huán)境下,感知的狀態(tài)為何,預計如何在技術中調(diào)動與實現(xiàn)感知更具體的在場,并生產(chǎn)怎樣的表達和知識。總的來說,它是一個思考如何將20世紀的消費主義社會轉(zhuǎn)變?yōu)橐粋€基于新形式交流與合作的社會實驗室。
07
Rhizomatiks
里約熱內(nèi)盧奧運會閉幕式“東京八分鐘”的AR表演現(xiàn)場
許多人認識真鍋大度是從里約奧運會閉幕式的《東京八分鐘》開始的。短短的八分鐘,傳統(tǒng)技術無法創(chuàng)造的視覺沖擊力驚艷了全球。出生于1976年,畢業(yè)于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院數(shù)學系的真鍋大度,目前是日本最著名的新媒體藝術家之一。
真鍋大度在研討會現(xiàn)場,2017
2006年,他聚集了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具有設計、藝術、建筑、數(shù)學和工程學等背景的專業(yè)人員,創(chuàng)建了Rhizomatiks公司,將音樂、廣告、舞臺表演與科技結合,跨領域地為各類項目設計不同的程序。
Rhizomatiks公司成員
Rhizomatiks互動性的作品跨越了設計、藝術和娛樂的界限。他們的項目通常涉及使用動作捕捉、kinect體感控制器和傳感器收集的大量數(shù)據(jù),跟蹤舞蹈動作,以再現(xiàn)人體形態(tài)和動作的三維呈現(xiàn)。他們還使用投影地圖、激光、聲納、機器人甚至無人機設備。
ELEVENPLAY×Rhizomatiks Research×Kyle McDonald “discrete figures” (2018)
Credit: Photo by Suguru Saito
visualizer 比特幣作品
Daito Manabe + Yusuke Tomoto + 2bit “chains”(2016)
Rhizomatiks Research × ELEVENPLAY “border” (2015)
Credit:Photo by Muryo Homma (Rhizomatiks Research)
2016,為紀念成立10周年,這個尖端的技術團體成立了三個部門,它們分別是:在娛樂領域開拓的「Research」、展現(xiàn)建筑新概念的「Architecture」、和在數(shù)字領域展開解決方案的「Design」,將對科技的探索拓展到了更多元的領域。
08
佩斯畫廊Superblue
Pace Superblue
Superblue示意圖
作為世界最頂尖的畫廊之一,佩斯畫廊一直在做業(yè)界最前沿的探索。2020年8月,佩斯畫廊宣布成立沉浸式體驗項目Superblue,這是與佩斯完全不同的全新企業(yè),也是其旗下新技術板塊PaceX的初級研發(fā)階段。
Leo Villareal The Bay Light,2013 and 2016
體驗型藝術所帶來的影響和回報早在此前佩斯推出teamLab大展中已經(jīng)得到印證,佩斯的高層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股消費趨勢的轉(zhuǎn)變,即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體驗而非具體事物。疫情無疑加速了佩斯這一項目的推進。
“Universe of Water Particles on a Rock Where People Gather” a kinetic installation at teamLab Borderless, in Tokyo
Superblue定位為一家致力于“制作和展示能夠吸引公眾的體驗藝術”的新公司,它將開設一系列體驗式藝術中心,并與合作伙伴創(chuàng)作新的委任作品。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包括:Nick Cave,Mary Corse,JR,Rafael Lozano-Hemme,Random International,Studio Swine,teamLab,Carsten Nicolai,James Turrel,Leo Villareall等等,他們都是體驗型/沉浸式藝術的先驅(qū)和實踐者,創(chuàng)作涉及多種媒介。
installation of JR’s “Migrants, Mayra, Picnic Across the Border, Tecate, Mexico– USA” 2017
Carsten Nicolai unicolor,2014
這種新型的體驗也為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提供了可能。據(jù)悉,Superblue的首家體驗藝術中心將于2021年春在邁阿密啟動,屆時眾多藝術家和藝術家團體創(chuàng)作的沉浸式藝術體驗作品將展出。
Random International Rain Room
Rafael Lozano-Hemmer Cloud Display,2019
09
豪瑟沃斯「藝研室」
Hauser & Wirth ArtLab
藝研室項目,虛擬實境展覽HWVR中的豪瑟沃斯梅諾卡(Menorca)外部視圖
由于疫情的發(fā)生,全世界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也被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以開發(fā)虛擬技術來代替日常展呈。豪瑟沃斯畫廊旗下的科研項目「藝研室」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推上日程。
據(jù)官方介紹,「藝研室」的目標是探索藝術與科技的交集,并為藝術界迫在眉睫的議題提供定制的技術解決方案,包括如何進一步提高藝術的普及性與永續(xù)性。
藝研室項目,虛擬實境展覽HWVR中的豪瑟沃斯洛杉磯內(nèi)部視圖
「藝研室」推出后第一項舉措為引入虛擬實境(VR)展覽模式。HWVR的特色在于其定制化技術堆棧的應用尚未在其他任何行業(yè)實現(xiàn)。這一工具利用了建筑、建設和電子游戲的技術,創(chuàng)造了與豪瑟沃斯畫廊真實空間大小、準確度無異的虛擬環(huán)境,亦還原了畫廊的真實外觀、氛圍與互動性。HWVR由像素級別開始構建虛擬3D空間,而不是依靠組合照片,從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藝研室」還開發(fā)了軟件,將畫廊的藝術品數(shù)據(jù)庫轉(zhuǎn)換為3D資料。
藝研室項目,「毗鄰自身」(Beside Itself)虛擬實境展覽現(xiàn)場圖 ? 藝術家,圖片:藝術家、豪瑟沃斯
該技術的應用范圍可能比人們預期的要廣泛。除虛擬展覽外,該技術已被證明可用于規(guī)劃展覽和藝術博覽會的后勤保障,以及展覽物流和倉儲等問題。此外,設在洛杉磯的ArtLab甚至將提供藝術家駐地服務,并讓畫廊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嘗試這項技術。
從這9個機構/項目中,我們看到藝術可能呈現(xiàn)的多元面向,也體驗了科技動人心魄的力量。藝術與科技從來就不是一體兩面,尤其是當人類面臨如此巨大不確定性的時刻,唯有合作才能共贏。
來源:藝術商業(yè)
編輯:IPRdaily王穎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chǎn)權媒體,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chǎn)權與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yè)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fā)或知識產(chǎn)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fā)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nèi)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wǎng)頁面瀏覽量已經(jīng)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wǎng):iprdaily.com 中文官網(wǎng):iprdaily.cn)
本文來自藝術商業(yè)并經(jīng)IPRdaily.cn中文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此文章須經(jīng)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globalwellnesspartner.com/
文章不錯,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